340、一本禁书(2/3)
她不着急,先按着孔先生给的书目一本本看下去,并每天督促谢允完成功课。
四书五经只是基础,除了四书五经外还有各种注解与策论新解。
换成现代思路,就是各种各样的辅导书,高分作文赏析等等。单光对《春秋》这本进行的经传集解,就有十余册,孔先生还额外加了几本自己编撰的书。
楼天宝原以为科考只考八股与策论,但没想到的是,这只是冰山一角。
除了经义之外,楼天宝意识到,她还需要学习当下时代的大小事件、解读大小政令、了解北宁的各种风俗、商贾细节与赋税时令……
不学这么多东西,上考场的时候肯定会词穷。
孔先生教学严格讲究八股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然而北宁的科考对八股的要求并不和一果世界的大明和大清两朝那么严格,如果整体立意高于工整对仗,那加分减分也可酌情放宽。
楼天宝从一开始就放弃了从工整上拿高分,她手上的【末日答卷】对于科考这部分也有非常详尽的解答方案——答卷不能完全推定楼天宝考试的年份和题目,但是可以给出重要的参考书(非常多),以及解题思路(也不少),楼天宝要做的就是努力。
努力的时间,就是未来这十几年。
事实上,楼天宝已经很满足了。既然她要爬到那么高的位置,那花上点时间也十分正常。不过十几年而已,要是她能顺顺利利做到这一切,那二十年后的元月一日,她就可以坦然面对末日了。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过去,楼天宝身量骨舒展了一些。她因一直喝KK调配的生长滋补原液,身高各方面长势都不错。
与年长于她的谢允站在一起,个子竟然差不多高。
楼天宝让KK看过骨龄,现在她应该是十二岁。
达官贵人家的孩子或是神童,有七八岁就开始科考的。楼天宝在前两年尝试着报名去考了一次两次院试,不过都是冲着熟悉题型去的,考前准备不是很充分。
这回觉得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便和谢允与贤王提出,自己要正式参加院试。谢允早在去年考到了院试一等,已经在准备乡试了,他见楼天宝认真起来,也觉得颇为欣慰,虽说不清是为什么而欣慰。
北宁的科考与明清时大部分相似,但也有其个别之处。
比如,北宁的院试之前只有一次府试,这是最基础的一阶,只有一道考题。府试是当堂考当堂出成绩,没有先后名次,只有通过与否。
考过府试得到院试资格的人统称为“童生”,这一阶的称谓与大明一样,童生的岁数也没有限制,上至七八十,下到七八岁,只要过了府试便可参加四月的院试。
参与院试的人要先确认其是否在“黄册”上,也就是确认户籍。只有通过户部认可,童生才能入场参与院试。自院试之后,每一次考试都要严格确认户籍,且需验身,保证没有女子混入。
楼天宝早就准备好了瞿星给自己的替身道具。
这道具和身份牌差不多,但在操纵替身时,她的五感里只有眼耳口鼻与触觉是灵敏的,如果针戳到替身身上,她只会有针刺入皮肤的感觉,并不会痛。同样刀子也是,任是砍千万刀,她也不会疼。
楼天宝在捏替身的时候,发现可以选择还原神经和血液,相当于活造一个生化人,但那步骤比较麻烦,楼天宝打算以后让001代替自己研究。
使用替身道具便能造出男子的身躯,院试验身这一关就过了。
只是临出门前盘上的发髻,因为搜身变得散乱,衣服也一样,显得狼狈。楼天宝之前参加过两回,于是这次没穿儒服,而是穿了比较方便的断褐,外披挡风长袖褙子,小腿上也没绑腿,看上去一点也不像读书人,也不像农民,这装扮引得旁人频频侧目。
府试、院试、乡试对衣着没有特别要求,只要不袒胸露背即可。
由于院试的规模只是比府试大一点,且每年都会举行,上京的通过者更是多如牛毛,所以历年院试的关注度并不高。
楼天宝什么都没带,双手空空走进了院试场所。
院试和府试一样使用考棚,比较简陋。但规章制度俱在,使用的答题工具都是监考分发。为了防止舞弊,监考的竹篮在分发前还要交换数十次,监考的位置也是当堂抽签。
拿了笔墨纸砚与一茶杯水,后头还有一推着小车的监考,车里都是一张张饼。这是薮饼,北宁考试时只发这个做午饭。饿了可以吃,不饿带回去当宵夜也行。
北宁一般院试考试只考一日,但从早到晚都要伏案书写,中途可以离席出恭,不可离开考场范围。
楼天宝根据甲乙丙丁与子丑寅卯、东南西北三个定数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了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